398收录网 http://22398.cn/ 有个95后小伙子,明明年轻力壮、身体健康,却天天往医院跑。 他是医生吗?不是。可他比医生更了解医院的每个科室、每种诊疗、检查的流程。 那他是患者家属?也不是。但他整天从预约挂号到取号取药,再到陪诊检查……几乎啥都干,丝毫不比家属少操心。 他到底是干嘛的? 没错,这就是近来非常火的新职业——陪诊师。 孙晓宇,1998年生人。大专毕业后,他干过很多职业:从房地产销售到快递,从安利推销员到健身房地推……虽然每样工作都没坚持多久,却让孙晓宇锻炼出了非常强的“与人打交道”能力,从而给现在做“陪诊师”打下了不可缺少的基础。 你可能会说:陪诊师不就是在医院里跑跑腿吗?怎么还需要“沟通能力”? 实际上,这种动不动就月薪上万的新职业,说到底,赚的是人情世故的钱! 01“医生们需要我” 在医院的地盘上赚钱,你肯定要维系好与医院的关系。而从医生的角度来说,有业务熟练的陪诊师帮忙解释医嘱、带患者检查,也省去了他们不少的时间与精力。 就拿最常见的“心电图”来说。 孙晓宇遇到过一位老大爷,拿着“动态心电图”的检查单,排了多半天的队伍,结果到跟前才发现排错队伍了。 “你们这牌子不写的是心电图吗?”“大爷,医生给您开的是动态心电图,不是这种当时能出来结果的心电图。”“你这一会说是心电图,一会又说不是心电图,到底是不是?” 最后还是孙晓宇把大爷带到了“对的地方”,这才顺利做成了检查。 当然,这种“临时的任务”,孙晓宇都是免费提供的:“举手之劳,还能帮护士小姐姐解围,挺划算!”说到这,他那年轻的脸庞,瞬间洋溢起灿烂的笑容。 “你知道吗,有时候大夫遇到那种问起来没完没了的病人,还会直接喊:小孙在不在?快把他领过去!那感觉,就好像我也是半个大夫了。” 所以对于医院来说,陪诊师的存在,并非是“秩序扰乱者”。反而,它们能在医生和患者之间,起到一定的“润滑”作用,让更多到医院就诊的患者,得到更好的就医体验。 02不是所有的“客户”都能“陪” 请“陪诊”的人,大都是孤独的。 他们有丈夫不在身边的孕妈、子女不在膝下的老人、人生地不熟的异地就医者,甚至,还有很多正当年的年轻人。 老年人需要帮助可以理解,年轻人怎么也请陪诊? 孙晓宇接过一个单子,对方是个刚参加工作的男生。前一天晚上为了陪客户,喝酒喝到胃出血。看到马桶里的大口鲜血,男生慌了。可无奈自己是独居,而且在这个城市也没有什么熟人,他就赶紧在网上找了个“陪诊”,打个车直奔到了医院。看着在床上安静输液的“客户”,孙晓宇仿佛看到了刚毕业时的自己。 后来,等男生身体恢复得差不多了,孙晓宇问他: “为什么要请陪诊?身边没有人能帮个忙吗?”“大家都挺忙的,没必要。” 果真是“一人独居,两眼惺忪,三餐外卖,四季淘宝”的独居一代! 如今,在很多年轻人的眼中,传统“出门靠朋友”的观念已经过时了。而他们信奉的是“能用钱解决的,绝不动用人情”。于是,他们大声宣布自己社恐,宁愿选择独居。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会孤独、不需要陪伴。尤其在生病时,这种需求往往会达到顶峰。难怪某网站的“孤独排行榜”上,“一个人做手术”的选项,常年霸榜第一! 而陪诊师的出现,恰恰能帮他们解决这个烦恼,让他们能继续“独立自主”地做自己! 你可能会说,独居青年请陪诊不难理解,但毕竟也是少数哇。 事实恰恰相反! 据统计,2021年,中国独居青年人数已经突破9200万大关。而在陪诊师的接单比例中,年轻人占到了60%以上。也就是说,年轻人对陪诊师的需求,不容小觑。 当然,这里还有一部分人是行动不便的孕妈。 据孙晓宇自己说,他其实挺不想接“孕妈单子”的:“毕竟,很多检查都涉及隐私,还有那些医嘱,我也很难开口给她讲清楚。” 然而,随着接单越来越多,孙晓宇竟然发现很多孕妈专门想找男性陪诊。 “大概是想要一种安全感吧。” 实际上,很多准妈妈都有过这种执念:老公就应该陪自己孕检。 即便是一些简单的检查,独自一个人去,也会弄得心里别别扭扭的。再看丈夫呢?他们往往会觉得,自己应该把精力多放在“赚奶粉钱”上:那些能一个人搞定的事,就没必要这么矫情了。 你看,家庭矛盾就是这么来的。最后还得陪诊师站出来,帮忙调和。 难怪孙晓宇不止一次地遇到孕妈一边看着他手里的报告,一边哭着对他说:“我老公有你一半的耐心,我就满足了!” 孕期雌激素上升,难免会让人多愁善感,理解、理解…… 但是!如果是女孩子独自找陪诊做“人流”,那就得小心了! 因为说不定哪天有人来找你,上来二话不说就两巴掌,怨你“害了他的亲骨肉”。 这个责任,真心负不起! “所以说,给老人陪诊,还是相对安全的吧?”“给老人陪诊,关键你得会演戏!” 给老人请陪诊的,大都是不能陪同的子女。他们要么是人在外地,很难回来照顾;要么是工作太忙,请半天假比登天还难。总之,花个百八十块钱,就能替自己尽了孝道,的确挺划算。 可问题是,你让老人接受“花钱请人陪着看病”,这事就很难了! 于是,下单的客户与陪诊师经常会联合起来演出戏: 小孙是我的朋友/同事/下属,今天陪您去医院一趟。没事,都是自己人,您就放心吧。去医院的车我给您叫好了,他就在医院门口等您。 孙晓宇刚见到老人,怀里就被塞进来两罐蜂蜜:“耽误你时间啦,真不好意思,这点蜂蜜带回去尝个鲜。” 不光是蜂蜜,还有直接塞钱、给各种土特产的。在老人眼中,这些都是孩子,来陪自己看病,空着手总觉得不合适…… 而小孙也会一直配合着“在角色里”,甚至他还会提前了解下客户的工作生活情况,以免穿帮。 所以你看,一个好的“陪诊师”那必须都是“实力派演员”:演得了哥们儿、装得了下属,尽一切努力让老人满意,让客户安心。 03同行之间竞争?不存在的! 都说同行是冤家,但在“陪诊师”这行中,更常见的却是“合作者”。 孙晓宇刚入行不久,就被拉进了一个群,里面都是同行。每天,大家在群里分享着各大医院的最新动态,出诊情况,患者数量等等。更重要的是,遇到有接不过来的单子,他们就发到群里,看谁有时间,以免耽误客户的就诊。 “XX医院有个孕妈的陪诊,谁能过去一趟?我把单子转给你。”“我上午的客户临时增加了检查,下午还有一个宝妈带孩子看感冒的,谁能帮我接下?” 现在的同行,都这么和谐了吗? 实际上,正因为陪诊师这个行业太新,基本还处于“供小于求、报团取暖”的阶段。同行之间的合作自然就大于了竞争。 不信再过几年,等大批人员涌入赛道后,再想看到这么和谐的画面,就难咯。 有人想入行吗? 你想想看:一个不需要考证,没有行业标准的工作,只需要你有时间、有耐心、会沟通,就能月入上万,甚至几万,你会不会动心? 尤其在今天,很多公司企业纷纷裁员、降薪、缩减开支。同时社会老龄化加剧,人们求医问药的需求,只会有增无减。 这时,入行陪诊师,不是很好的出路吗? 于是有的人,直接注册个“工作号”,然后印些传单、名片在医院附近,小区里分发,坐等客户上门。 还有的人,干脆印张海报贴在面包车身上,就停在医院大门附近,分分钟便能接到订单。 尤其是那些专门到异地求医的人,对医院、医生的情况都很陌生,正在一头雾水的时候,突然看到花钱就能请人带着去看病,那还犹豫个啥? 所以,身在陪诊师圈子里的孙晓宇,应该很知足了吧? 04收入越来越高,却想失业“那你有没有留下印象很深的客户?” 孙晓宇突然沉默了。 张阿姨是他之前的一个客户。 说来也巧。有一天,孙晓宇正在陪两位老人在医院检查,突然发现一位阿姨蹲在楼道里,站都站不起来了。他好心上前问“怎么回事”,结果阿姨把他当成了患者家属,请他“一会儿顺路帮忙取个药”。 孙晓宇也没过多解释,顺坡下地就把药给取回来了。 没过几天,他又在医院遇上了这位阿姨:“你父母这次没跟着来啊?” “阿姨,我是个陪诊师,上次您看到的是我的客户。”“呀!阿姨上次不知道啊,还让你跑腿,该多少钱,我给你补上。”“不用不用。” 原来,这位张阿姨得的是乳腺癌,要经常到医院复查,每次都是楼上楼下地跑十几趟。上次就因为跑得低血糖了,差点晕倒在医院。 “要不,我请你陪诊吧。”“没问题呀。” 就这样,孙晓宇和张阿姨签了个长期合同,不仅打了大折扣,他对张阿姨的事情,也格外用心。 结果有一天,忙碌中的孙晓宇突然发现,张阿姨有一个多月没找他陪诊了,便赶紧打电话过去问问情况。 电话通了,是张阿姨的女儿接的。她告诉孙晓宇,妈妈已经走了。 挂掉电话,孙晓宇的眼眶瞬间红了。 “如果可以,我宁愿不要这份工作,只愿每个人都健康平安。” 在人情与职业之间,到底该如何选择? 你又是怎么看“陪诊师”和它的前景的? 欢迎留言,我们在讨论区里接着聊~ ![]() |
1
![]() 鲜花 |
1
![]() 握手 |
![]() 雷人 |
![]() 路过 |
![]() 鸡蛋 |
业界动态|克山新闻网
2025-04-28
2025-04-28
2025-04-28
2025-04-28
2025-04-28
请发表评论